九宫山旅游  首页 > 景区概况 > 景点介绍

石龙峡

位于铜鼓包西侧的三峰山北麓。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山谷,海拔高程1400米至500米。东径114度38分,北纬29度23分-25分。直线距离约7公里。南口在三峰山下铜金公路边,北口在三级电站南500米处。全景区以石阶、石径贯通,石阶约5000级,******坡度45度,石径宽一米,石阶石径皆以花岗石料石浆砌。为跨越山溪,建有石拱桥七座,铁索桥两座、跳石、栈道各一处。在桥头、景点多建有平台,以便观景休息。景区中崖、石、树、瀑、潭等组成的自然景观,明代的通山人礼部侍郎朱廷立所筑的两崖行窝,和明末清初的懒拙和尚野居处,皆在北山谷中,是很重要的人文景观。

石龙沟景区可分为上、下两部分,上段以奇石、寿木和大片混交林群落为主,统称“翠寿坡”,坡中皆奇花异草、珍稀古树,遍山皆翠。在多种乔灌木中,生长着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寿木。这些寿木有的高大挺拔,如栋梁之树,有的粗壮奇形,被称为“独木成林”。更有生长于石崖隙缝中,根部盘曲如虬神工雕伐。

入口处,向东仰望可见美女峰,巨大的崖石,形如娴雅少女,依山静卧,口鼻额胸的曲线,清晰可辩,头顶部后杂草丛树,正似秀发披撒。西侧一石壁立,石面光洁,高约两丈,壁上镌刻“石龙乘风”,预示石龙正待乘风腾飞。

缘石阶下行,约数百米处,一巨石透空耸立,两侧底部空悬,只有中部的一支撑点,稳固地置于石座之上,更显示奇异非凡。传说女娲补天之时,有一石坠入九宫山,即此奇石。故命名为“补天遗石”,石座缝隙中生成一小树,向东斜侧伸展,虽细小而苗壮,为巨石添增了一些生气。石座之前,辟有平台石栏,有石阶可转入石后,栏上可供小憩、留影。周围又有碧树浓荫,堪称石龙沟上段的一处佳景。从石阶继续下行,途程愈险,几经盘折,仍有看不尽的大自然美景,有时环巨石旋转而下,有时又行进于山脊之棱线,看两侧谷壑沟深,树木葱笼,眼界突然开朗。当路一石,高有三丈,岩石形如雕鹰,屹立悬崖之巅,翘首而视,两翅微张,或欲起飞,或为骞落,雄武壮观。冠为“神雕”。神雕对面,又一路小石岩,似一雕鹰习飞,此景又可命名为“神雕训雏”。至此,已是石龙沟上段之尾,再下行,则是石龙沟的下段了。

经过神雕石,下行一段陡峭的石阶,人未至,先闻涛声,循路左转,便是“龙源”瀑布了。高近50米,半圆桶形的山岩,两侧相距30余米,崖上瀑布飘忽而下,注入崖下的一座圆形水潭,水清见底,外缘石砌成岸,西侧留一水口,潭水奔流而出,注入山溪。此潭因其形,源其意而命名为“卧龙池”。停坐池畔石磴之上,听流泉,聆鸟鸣,在幽静中正可享受白云深处出尘之感。此处溪流宽而不深,渡河处设置数十石墩跨清溪,民间称之为跳石,石墩方形,布为高低两层,其形状令人联想起钢琴的键盘,更联想到行人跳跃渡河,配合流水涛声,当有音乐之感,故命名为“音乐桥”。

从石龙沟上段下来,走过很长的一段陡峭石阶至北石径平整,进行中似有安闲度步的感觉。溪东一石兀立,如著宽领大袖的老者,拱手面对一巨大石崖,传说这是懒拙和尚的化身。懒拙和尚,不知其俗家名胜,原为明朝末年进士,入清后出家礼佛,浪迹山林,常与虎豹同眠。懒拙到石龙沟后,见奇石流水,人迹罕见,深感爱慕,遂在此野居了很长时间。后人流传说懒拙和尚“钦酒不醉,赋诗不存”。此地有多株拐枣树(俗称棘颈),拐枣是饮酒防醉的佳品,口含拐枣酒便不醉。懒拙和尚常有感而发,吟诗作词。后懒拙和尚去向不明,民间至今还流传他的许多故事。现在每当深秋,拐枣树上的果实,会自行脱落,堆在焚诗台上,好像是自然界也在怀念这位明朝的遗老。虽然他的诗皆已焚烧,但还是有一首赠人的诗,因写在一柄扇上而留传下来。诗名《九宫山》:

行行行至老山腰,足踏云关万虑消,

瓦缶煎茶燃叶竹,崖泉流水洗牙瓢。

重重叠叠云千片,曲曲弯弯路一条,

此处上方应不远,担头照月自家桃。

再向沟外行,已是沟中第二道瀑布。一道长约50米的铁索桥,命名为“锁云桥”。桥下涧水奔流,人在桥上俯视,令人惊魂悸魄,环视仰望,两侧皆是高达数十米的花岗石崖。更增加了宏大气势。桥的西端,连接着一条栈道,以钢材锲入峭壁石崖,木板为阶,有阶百余级,以45度的坡度下行。外侧以槽铁为栏,安全可靠,但行进之间也难免小心翼翼不敢稍纵。下端依崖石筑一平台,可安坐石栏之上稍作喘息,回顾险途,可得到一种安慰。石台之下为跨溪石桥。桥为石拱曲拱半圆,如在溪上圈起一条白玉带,精美而坚固。站在桥上,面对锁云桥下的瀑布,凉风习习,涛声振耳,水雾扑面,真可谓“炎暑如秋月,晴空被雨蒙”。瀑布高达60米,宽愈20米,崖下清潭,白石碧水,直抵桥下。难怪朱廷立的诗句中有:“玉液风飘千壑润……直从绝顶濯缨归。”就是这一瀑、一潭、二桥一栈道,透空的蓝天白云,环以悬崖峭壁,翠树繁花,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图。瀑名“石龙瀑”,潭名“龙湫”。石龙沟么,龙垄断着整个景区,石桥称之为“观瀑桥”。

其实,真正命名“石龙沟”的真谛,还在不远的山谷下面。那里,为石龙沟点出了一真正命名的原因。这里又是一道索桥,桥长不过20余米,桥名与锁云桥对应而言,可以称之为“小索”,又据此桥下的特殊景观,而命名为“归龙桥”。桥下有一条首尾俱全的石龙,半掩在溪水之中,如欲逆水而上。传说龙湫之小龙,欲乘水雾飞出沟外,跃出门后即化为鲤,小龙后悔莫及,赶快回头跳还龙门之上,虽已复化为龙,然已筋疲力尽,无力再上水中而化为石。乡人正是因为有这条石龙的存在,才为此沟命名为“石龙沟”。石龙之下,有一石坎,高有数尺,溪水越坎而下,名为“龙门”,龙门之侧有一小洞,名为“龙窟”,再下,在一片完整的花岗石溪床中,横列一白玉带,宽有五公分,长数十米,也堪称一奇,是巨幅天然的“归龙图”壁画。

朱子桥与两崖行窝,都与邑人朱廷立有关。朱廷立于明嘉靖二年(公元1523年)高中进士,曾任四川巡抚,礼部侍郎,后因严嵩奸臣当道,辞官回归故里。在九宫山中的石龙沟筑两崖行窝,隐居读书著作。他所著的《盐政志》,曾收录于《四库全书》。在他的诗作《两崖集》中,有《夜宿石龙沟》诗一首:

蔬雨催芳屣, 纶巾转石龙,

泉倾千斛雪, 树喊万山风,

玄览空三楚, 遐登恋九宫,

浩歌天已暮,  列炬对长松。

此处林深水急,除泉喧鸟鸣之外,别无器杂;奇树长藤,异果繁花,着眼青翠,令人赏心阅目。山溪之东侧,又有一道细瀑,无声涓流,注入一小潭,潭边一小桥,圆拱直径不过两米有余,精巧玲珑,置于碧水之上,侧视如一白色小舟,又似一弯新月,命名为“月牙舟”倒也别有新意。沟中还有一片巨大断崖,阔达60米,高近40米,崖面光洁,为一整片花岗崖石,远在铜鼓包即可遥观此崖,虽不及华山悬崖之伟,倒也十分壮观。多人建议在此崖上镌刻“龙”形,因工程浩大,难以确定施工,正如待嫁之女,不知于归何形,诚待游者赐名。

在石龙沟内,还有几座石桥,命名有“吴钩”“印月”“玉清”“宝带”“大观”等。有些桥是因形而名,如“印月”,桥下有三潭相连,借“三潭印月”之名而曰“印月”。“吴钩”桥是北口入谷的第一桥,吴钩是形象之名,取“吴钩弯似月”之意。同时,还有另一含意,缘此桥的设计者、施工者姓吴,取其姓氏以为纪念。

沟中之树,多生于石缝之中,根盘虬曲主干异形,难以一一胜数。其中尤以石上之树为最奇,树生于巨大岩石之顶,四周之根抢石而下,寻找土壤水分,这些奇树都是茁壮成长,枝繁叶茂,蔚为壮观。

当代的著名文学家姚雪垠先生,也曾在此赋诗,名《经自然保护区上九宫山》:

仰望九宫多意兴,盘山反转上翠微,

千峰远近分浓淡,万壑纵横有去回,

幽谷索桥避日月,悬崖飞瀑挟风雷,

文章也应同奇境,脱却平庸见妙哉。

从凤凰岭至石龙沟北口,途中美景也是令人目不暇接,在高崖深谷之中,有莲拱湖,龙尾洞,好汉坡,望仙宫和清风洞诸景,沿高崖大壑斩石为路,虽令人望而生畏,倒也颇不寂寞。

在目前来说,石龙沟的开发仍属初级阶段,沉睡的石龙沟已开始苏醒,明珠初放光芒,待来日将在游客和建设者们的关注下,更加完美。

 

 


分享22到:
QQ客服
0715-2065555
官方微信
扫码购票